close

要成功的治療下背痛首先要針對病因正確診斷,而正確的診斷則基於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,影像檢查及實驗室結果常只是診斷的輔助而非重點。


 
一、病史詢問


任何一個組織均有導致疼痛的可能,其疼痛的方式及疼痛的位置均可能不同。所以第一步就必須對疼痛做詳細的描述,包括:

(一)疼痛的位置:僅在下背部或合併下肢轉移痛(refer pain)、或在正中間或在 脊椎 兩側的 坐骨神經痛 (sciatica);

 

(二)疼痛的性質:表淺(superficial)或深層(deep),尖銳(sharp)或悶痛(dull),有無壓痛(tenderness)等等;

 

(三)痛的時間:痛多久,發生時間多久,症狀持續多久,是持續疼痛(persistent)或間歇性疼痛(intermittent);

 

(四)有無誘發因子;

 

(五)有無加重或緩解因子;

 

(六)有無外傷或相關病史;

 

(七)有無工作或生活上壓力;

 

(八)排除一些嚴重潛在性脊椎狀況及急性神經問題,如感染、腫瘤及馬尾症候群(cauda equina syndrome)等,尤其特別留意臨床上所謂紅色警示症狀(Red flags)。


每一種疾病可能有其特殊症狀,例如一些發炎性疾病在早晨睡醒時容易有酸痛、僵硬的症狀;疲勞性病變則容易在下午或傍晚時發生;若深夜睡著時會痛醒,可能得 留意骨頭病變,如感染或腫瘤;前彎時疼痛加劇,則背肌發炎或椎間盤傷害的機會較大;後仰時疼痛加劇,則棘突間韌帶(interspinous ligament)發炎或面關節(facet joint)炎的可能性大。

二、實驗室檢查
主要作為臨床判斷與評估外的輔助工具。有血液檢查,包括白血球分類計數(differential count),C?-反應蛋白(C-reactive protein),血液沉降速率 (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)和各式腫瘤標記(tumor marker)等,協助判斷感染及腫瘤的可能性。另外,自體免疫性疾病則可藉由如類風濕關節炎因子 (Rheumatoid arthritis factor)等血清免疫指標協助診斷;而若臨床上懷疑有僵直性脊椎炎,則可檢驗B27型人類白血球抗原(HLA-B27),準確性達95~98%。
 
三、影像學檢查
1.X光:可以發現一些退化性關節疾病 (骨刺、椎間盤高度變小…)和結構上異常( 脊椎側彎 、椎弓缺損…) ,但弔詭的是,大多數急性下背痛病人的X光正常。


2.斷層掃描(computed tomography, CT):對骨骼辨識度佳,可診斷出骨骼病灶,如壓迫性骨折或骨髓炎。


3.核磁共振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 MRI):對軟組織辨識度佳,可診斷感染、癌症、椎間盤突出,並正確評估脊椎神經壓迫情形,有利手術判斷。


4.骨骼掃描(bone scan):可同時評估全身骨骼有無發炎性或高骨骼代謝性病灶存在,包括腫瘤及感染,尤其對於轉移性腫瘤的診斷與治療最有幫助。

 

(摘自: 腳麻 健康網)

 

 

 

參考資料
1.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 2011 脊椎側彎衛教資料
2. 奉季光主治醫師 2010 脊椎延長術治療早發性兒童脊椎側彎首二例 臨床報導
3. Rain Release CLINIC 2006 小朋友的生長殺手─脊椎側彎

 

資料來源:健康醫療網

 

http://www.baoywan.com.tw/Knowledge/knowledge_Detail.asp?News_ID=28&Page=2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寶源企業 美康健 的頭像
    寶源企業 美康健

    寶源企業社「美康健」

    寶源企業 美康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